回顾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筹备

2025-01-16 19:38

本文转自《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钮德明 北京决策咨询中心,北京100047

钮德明,男,1929年9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共党员。新中国成立前由清华大学经济系调出,参加北京军管会,曾任北京市公安局安全部门科长。七十年代初从政法部门转行,先后担任北京市城市规划局综合规划处副处长,国土规划办公室主任,北京市委、市政府首都发展战略总体研究部副主任,北京市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等。离休前为北京决策咨询中心主任、研究员。曾被聘为北京市政府五、六、七届专家顾问,国家发改委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区域规划研究专家咨询组成员。长期从事城市、区域与国土规划以及战略与决策研究工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摘自《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12月。


我为什么积极参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筹建

筹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我可以说是一个积极分子和热心参与者。动因何在?就本人而言,很大程度上是切身经历的一些感触所促使的。

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经历了否定一切的阴暗年代后,终于拨乱反正,开始恢复城市规划的应有地位。本人作为城市规划队伍中的一个新成员,有幸参与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研究与修订工作。在参与过程中,学习不少,获益匪浅,但也有许多感触与期望。以下仅就个人当时的认识与感受,作一些回顾。由于中国之大,城市之众,城市涉及领域之广,而本人的经历与水平又极有限,片面之处,在所难免。

2002年钮先生(左一)陪同吴良镛院士(左二)考察保定市西大街改造工程

感触与期望之一:规划需要权威性,权威性的前提是什么?城市规划是指导、规范城市建设的权威性文件,但长期以来,在我们这个人治胜于法治的国家,城市规划往往受到人为因素的严重干扰。“规划规划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个电话”,“一个将军一个令”,“一任领导一个思路”。这些流传的说法很形象地说明,规划跟着领导意志转的随意性。所以,热切盼望城市规划要有更高的权威性,要经更高层审批,要立法保证。随后,听说国家高层领导机构真的要审批并立法通过。闻之,心中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城市规划的权威性终于得到认可了,这是喜。但是,城市规划的权威性的基础又是什么?作为前提,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又如何?

回顾当时,关于北京城市的发展方向尚在探讨之中;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尚无明确的战略构思;城市的规模与资源承受能力尚缺乏准确的把握;城市的发展前景尚不很清晰。在此情况下,很难做到规划的科学性。更堪忧的是当时的科学意识不强,对规划的科学性的要求并不强烈,规划的研究工作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所以,自己的第一个感触与期望是:为了规划的权威性,首先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尽快加强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感触与期望之二:城市规划是否要多学科共同参与?

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经济、社会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文化为灵魂,以资源和生态为生存条件,以道路等公共设施为骨架,以生产与生活服务高度分工合作为社会特征的多功能、多要素,相互交织的复杂综合体。

城市的复杂性,必然要求城市规划参与人员的学科多样性。事实上,1980`s 年代初,城市规划队伍主要是建筑师与市政工程师。尽管也有一些其他专业人员,但人数少到不成比例。并且进不了规划队伍的主流。这与城市本身的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极不相称。

城市规划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科教、文卫等各种领域,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以及各专业学科的共同参与。城市规划的复杂性决非少数几个专业所能胜任的。

当时限于认识和条件,没能吸纳更多的学科专业来参与。许多非建筑、非市政专业的其他专业人条件下的无可奈何的遗憾。

有感于此,热切希望城市规划工作应海纳百川,更主动、更热情地吸收相关学科广泛参与,期望有多学科交融的专家组合,共同成为城市规划的主力。

感触与期望之三:研究制定城市规划,难道只是政府行为?社会力量如何发挥?

1980年代初,城市规划的研究与编制主要是政府行为。由政府下达任务,层层布置。承办者作为一项政治性、行政性工作来完成。尽管也曾组织一些征询意见的活动,往往也是由政府机构出面主持,参与者人数有限,也不便畅所欲言。可以说,严肃有余,自如不足。其实,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深层次、争议很大、需要反复探讨的问题。政府机构的正式活动有局限性,需要一种更便于自由发表意见,畅开议论,甚至辩论争议的灵活自如的场合、氛围与活动方式。

学术界向往一种非官方的、社会化的、学术性的机构的出现。

上述几点感触与期待,一直萦绕自己的心头。适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周林同志对我采访(以“城市建设需要辩证法”为题发表在自然辨证法研究会会刊上)。两人所见略同,都愿为促进城市建设的学术活动尽一点微力。考虑到此事必须得到权力机构的支持,我们就造访了时为国家建设总局的领导曹洪涛同志,建议城建领导部门以适当形式,围绕中心任务,通过学术性机构多组织一些研讨活动。洪涛同志很支持,表示可以试行,并欢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帮助推动。随后,多次举办了关于城市问题的座谈活动。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正式筹备是在国家城建领导机关和城市规划建设界前辈们的倡导推动下,有组织地进行的。经过多方人士的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应运而生。

值兹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回忆往昔,当时的一些感触与期望已得到实现。城市的科学研究已全面展开;多学科共同参与也成现实;城市研究的学术组织已在全国广泛建立。

二十年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在中国城市发展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

城市在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中心作用更为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城市化的重任在肩;

城市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有待切实贯彻;

区域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需要积极引导;

城市研究作为一门科学需要丰富发展;

全国的城市专家学者有待进一步凝聚;

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尚需继续探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可以说任重道远。

愿城市科学研究与时俱进,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 城市发展研究11卷 2004 年4期   Urban Studies Vol.11 No.4 2004)